文章来源:王成
近日,我组陈琪副研究员在国际期刊J. Am. Chem. Soc.发表了题为“Interfacial Dipole in Organic and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综述文章。(DOI: 10.1021/jacs.0c07439)
界面偶极能够显著调节界面能带结构和载流子传输,成为有机和钙钛矿等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被广泛采用的界面调控策略之一。但是界面偶极的来源及其对器件的作用机理尚存争议,限制了进一步优化设计。该文基于经典的半导体器件物理,澄清了界面偶极的来源及其对器件作用机理的争议:首先阐述了界面偶极的静电场分布和形成机理;其次,介绍了多种直接和间接的界面偶极表征技术,并强调了原位、工况表征技术在准确解析界面偶极特性的关键作用;随后,按照器件结构对界面偶极材料体系进行分类,综述了界面偶极的方向和强度与器件性能的相互关联。
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No. 2016YFA020070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经费支持(基金编号Nos. 21625304, 21875280, 22022205)的资助和支持。
Qi Chen, et al, Interfacial Dipole in Organic an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7439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7439